免费下载《19.登勃朗峰》教案教学设计(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
免费下载《19.登勃朗峰》教案教学设计(部编本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页

  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著名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的旅游中心。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速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交流点拨】是以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作者的游览线路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途中,首先坐火车到了马蒂尼;然后取道黑首;逗留高地,抵达阿冉提村;到达沙蒙尼。

  3.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美景?遇到了哪些趣事?

  【交流点拨】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过程中,沿途不乏秀色美景,如"整个黑首道上,到处瀑布倾泻,轰鸣作响";在抵达阿冉村前目睹了"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拾级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看到勃朗峰周围一些奇形怪状的山峰;向山下阿冉村进发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色彩斑斓,妩媚动人。在阿冉村遇上了奇人"车王",感受了车王疯狂的车技,虽有颠簸之苦,也有意外之喜,住上了上等房间。

  (二)深层探究

  4.作者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交流点拨】作者在前往勃朗峰的途中,先坐了火车到达马蒂尼,第二天早上八点多,便徒步出发,作者一行可以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而那些花了钱坐车的男男女女,宁愿在马车里遭受烈日的炙烤,也不愿下车行走,所以作者认为他们"可怜可悯"。作者这样写讽刺了他们的虚荣。

  5.作者为什么将"眼前的绚丽色彩以及它们的无穷变幻"看作"是我们从飘浮的肥皂泡中看到的一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悟?

  【交流点拨】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又在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渺小。

  (三)品味语言

  6.本文是一篇翻译作品,多用成语,具有很浓的书卷气,同时,也具有生动幽默的特点。请举例简要分析。

  【交流点拨】(1)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2)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3)"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等句子,无不暗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

  (四)写法分析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马克·吐温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幽默作家(尽管幽默在这里表现得比较清淡),同时也是一位擅长写景状物的高手。作者在文中记述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经历,或浓墨重彩,或简单几笔,笔法多变,妙趣横生。写上山,作者用散文笔法,细致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描写形象生动,极富文学色彩;写下山,作者则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