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岳麓版)
20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现代经济发展(岳麓版)第2页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损失惨重。1960年冬开始纠正左倾错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了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采取有效措施抓经济建设。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接着在城市进行改革。开放先是设几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开放的格局。

  3、计划经济

义 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计划经济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这种观点的逻辑推理是:社会化大生产把国民经济各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客观上要求它们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特征 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最终卖给谁,如何分配,都有国家一手决定。企业没有自主性。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最终卖给谁,如何分配,都由国家一手决定,企业没有自主权。所有者缺位、激励约束机制失灵,价格对经济没有指示性,由此导致劳动者积极性低、市场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最终结果是经济得不到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确立 第

没收官僚资本 完成土地改革 统一财政经济 使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确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 变地主所有制为农民所有制,恢复和发展了农业生产。 包括控制主要商品,加强市场、物价和金融的管理,以及进一步统一财政收支、统一物资调度、统一货币发行,到1952年实现了财经状况的根本好转。这为形成新的经济体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奠定了一个基本条件。 第

三大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这是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征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颁布《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 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和改造的策略,运用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和经销代销等形式,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底,党中央调整政策,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第

步 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立集中统一的经济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