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荷塘月色 学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荷塘月色 学案第3页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传神地描写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渲染了夜色的浓重气氛。

4.试赏析下面两句话的妙处。

(1)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分号前的文字承上文而来,交代月色朦胧的原因;分号后的文字写自己的感受。从本句来看,"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今晚朦胧的月色。联系全篇,"酣眠"指永远的"超出"、永远的"自由","小睡"则指短暂的"超出"、片刻的"逍遥"。"别有风味"也就是指"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所以,这个句子是作者描写"荷塘月色"后的点睛之笔,抒发了"偷得片刻逍遥"的淡淡喜悦。

(2)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此处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声音。"光"与"影"是视觉形象,作者却用听觉形象来形容,用名曲优美、和谐的旋律形容"光"与"影"的和谐,烘托出一种温馨的氛围,将读者带入了一种幻境,光与影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动的音符,可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旋律与名曲的悠扬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营造了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

5."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衬托。作者用热闹的"蝉声""蛙声"反衬自己心中难以排遣的苦闷和哀愁。

微任务活动三 写作特色,赏析评价

1.本文在构思方面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首尾呼应,结构圆合,构思巧妙。文章开头写"心里颇不宁静",是作品抒情的缘起,因"不宁静"而"寻宁静",既而"得宁静",最后回到现实"失宁静",重归"不宁静",这是文章内在的感情线索。文章以"我"去观赏荷塘为脉络,以人物的行踪为外在线索,全文的写景抒情过程,随着作者的脚步和视线的移动逐步深化。在行文中,作者以"荷塘月色"为中心,又适当点染周围背景,布局层次清晰,详略得当,疏密相间,自然舒展。此外,文章通篇综合运用首尾呼应、预设悬念的叙述手法。如开头"带上门出去",结尾又"推门进去",首尾相应,结构严整。

2.试分析本文写景与抒情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的动人之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作者融情于景,即景抒情,做到了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