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4.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2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4.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2第2页

教法

学法 教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小组讨论法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目标 媒体内容与形式 课程导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电子白板 物质的含义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电子白板

自然界是物质的 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电子白板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电子白板 教

计 师生活动 一、导入

世界的产生

二、新课教授

1.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自然界是物质的

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其本质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结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三、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