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案第3页

  第六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第七步: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概括两节诗的内容

  第一节诗以一只鸟儿眷恋土地作比,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挚爱。第二节诗一问一答,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

  二、赏析第一节诗

  1.结合写作背景,准确理解鸟歌唱的"土地""河流""风""黎明"所代表的形象。

  明确:"土地",代表着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代表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预示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中三个"这"字所指代的分别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明确:三个"这"字分别指代后半句的中心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这"字与题目中的"这"字相呼应,强化了"鸟"与"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关系,突出了鸟儿护卫祖国的主动性,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之情。

  3.鸟儿歌唱的"土地""河流""风"的前面分别有"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这些修饰语,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突出了鸟儿"爱国者""吹号者"的形象:歌唱"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即虽然祖国大地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正遭受苦难,但作为一只在炮火中势单力薄的鸟儿,却要勇敢地护卫着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歌唱汹涌着"悲愤的""河流"、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就是在为中国人民满怀悲愤地掀起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呼号礼赞,目的是等到"无比温柔的黎明"来到的那一天。

  4.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明确:"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千难万险,也不会停止对大地的歌唱。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

它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在生命耗尽后便投身于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生前和死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是"鸟"对土地执着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这正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