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人教版必修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
2018--2019学年 人教版必修1+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第3页

  师:请一个同学先来说一说他们小组讨论的共同点。

  生1:我们小组认为,它们都是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它们的能量都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所产生的热能。

  师: 很好!我们再请一组选一个代表说一说他们讨论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2: 它们是内力作用的两种不同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不同,形成喜马拉雅山是地壳的运动,是极其缓慢的;维苏威火山的喷发是岩浆活动的剧烈表现,速度很快,迅速地改变了地表形态。

  师: 总结得太好了!思路清晰,分析透彻。但是哪一种对地表形态的改变更为显著呢?

  生(齐声): 地壳的运动(或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师:对!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变质作用,但是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的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才是塑造地表形态最主要的方式。那么地壳运动又是怎样塑造地表形态的呢?

  【播放动画"岩层的水平运动",查成语词典,找出成语"沧海桑田"的出处和本意】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动画反映了地壳的岩层在什么方向上的运动?

  生:水平方向。

  师:对,那么"沧海桑田"又反映了地壳怎么样的运动呢?

  生1: 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生2: 垂直运动。

  师:很好!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上有何不同呢?

  生(看书讨论后回答):水平运动会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了地势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

  师:在地壳中,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同时存在的,它们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区域,这两个方向的运动是有主次之分的。总体上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以垂直运动为辅。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产生了高低不平。

  【活动探究】

  【P75活动。活动1比较简单,通过三根大理石柱的外观变化,即可判断海岸在不同时期处于何种运动状态,但第三问稍有难度,需要对学生启发引导。活动2需要结合初中地理中国地形部分的内容,将中国主要山脉投影展示,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结论】

  师:请同学们看活动1,思考后回答。

  生1(第一问):从公元79年至15世纪,海岸处于下沉运动,原因是三根大理石柱在公元79年时底部被火山灰覆盖,15世纪时被覆盖部分却沉到了海平面以下。

  师:很好,我们再请一个同学说说第二问。

  生2:说明了从公元15世纪至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上升运动,判断依据是那时大理石柱上留下了被海生动物钻孔的痕迹。

  师:嗯,分析得不错。我们再请一个同学来讲一讲第三问--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地壳运动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

  生3:说明了地壳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那不勒斯湾海岸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运动,有时上升,有时下降,这又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什么特征呢?(启发学生:在时间上有什么特征?)

  生(齐声):说明了地壳的运动具有周期性特征。

师:很好!下面请看活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