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

  4.作者为什么要在第三段写游人之乐?

  明确:写滁人之游,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游乐场景映在太守的眼里,便多了一层政治清明的意味。太守在游人之乐中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是为能与百姓同乐而醉。体现太守与百姓关系融洽,"政通人和"才能有这样的乐。

  5.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

  目标导学五:深入解读,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作者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却有两个句子别出深意,不单单是在写乐,而是另有所指,表达出另外一种情绪,请你找出这两个句子,说说这种情绪是什么。

  明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这种情绪是作者遭贬谪后的抑郁,作者并未在文中袒露胸怀,只含蓄地说:"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此句与醉翁亭的名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前后呼应,并与"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连成一条抒情的线索,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目标导学六:赏析文本,感受文本艺术特色

  1.在把握作者复杂感情的基础上朗读文本。

  2.反复朗读,请同学说说本文读来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

  (1)句法上大量运用骈偶句,并夹有散句,既整齐又富有变化,使文章越发显得音调铿锵,形成一种骈散结合的独特风格。如"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2)文章多用判断句,层次极其分明,抒情淋漓尽致,"也""而"的反复运用,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使读者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文章写景优美,又多韵律,使人读来不仅能感受到绘画美,也能感受到韵律美。

  目标导学七:探索文本虚词,把握文言现象

  虚词"而"的用法

用法 文本举例 表并列 1.蔚然而深秀者;2.溪深而鱼肥;3.泉香而酒洌;4.起坐而喧哗者 表递进 1.而年又最高;2.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表承接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3.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4.水落而石出者;5.临溪而渔;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7.人知从太守游而乐 表修饰 1.朝而往,暮而归;2.杂然而前陈者 表转折 1.而不知人之乐;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虚词"之"的用法

用法 文本举例 表助

词"的"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2.醉翁之意不在酒;3.山水之乐;4.山间之朝暮也;5.宴酣之乐 位于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表代词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2.名之者谁(指醉翁亭);3.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指山水之乐)   【教学提示】

  更多文言现象请参见《我的积累本》。

三、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