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2雨巷
【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教案:2雨巷第2页

一、情境导入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这首诗为戴望舒赢得了"雨巷诗人"雅号。诗歌描绘了烟雨蒙蒙中江南小巷中的一次邂逅,一场驻足于现在社会却晕染着古典情调的忧伤幻梦。《雨巷》摆脱了自由诗的过于奔放直白和格律诗的过于呆板拘谨,它唯美精致的外形,朗朗上口的乐感,字字珠玑下,流淌出的那份诗情,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浮。成为中国新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设疑自探,

  根据同学们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同学们最想了解什么问题?请提出来。师生整合成自探提纲:

1、 诵读全诗,概括每个层次所抒发的感情

2、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丁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体会诗人对这一形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3、这首诗大量使用意象,多个诗节的首尾重复。反复朗读有关诗节,揣摩诗

人内心深处的忧郁深情。

(1) 诵读指导

a、读出感情,把握整体基调--低沉舒缓

第一节:希望--诗意开端,语调轻缓

第二节:赞美--读出憧憬,末两句转为哀怨 第三节:彷徨--读出惆怅之感

第四节:走近

第五节:飘过 --读出凄婉,并且感情逐节加深

第六节:消散

第七节:追求--与第一节重复,注意读出区别

b、押韵:全诗共七节,每节押韵二至三次,押ang韵,押韵中有重复,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成了悠长的旋律。

c、排比和反复的手法:以第二节为例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其中"颜色""芬芳""忧愁"等词重读,要读出憧憬、惊异的意味,"在雨中"后停顿,"哀怨"重读,"又"后停顿稍长,显示出心理的变化,"彷徨"要读得缓慢低沉。

(2) 课堂活动: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指定学生读第二节,或学生自己选喜欢的一节来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三、解疑合探:好诗如茶,好诗如酒,读过了要品,细细地品,慢慢地品,方能品出其中滋味。请同学们针对我们梳理的问题,结合文本,先独立思考并做好简单的记录,做好小组讨论的准备。

问题:

1、故事发生的场景

这是哪里的场景?--江南。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

有哪能些布景、道具?--布景有篱墙,道具有油纸伞。

这个背景传达出了怎样的氛围?

雨巷--悠长、寂寥

油纸伞--复古、怀旧,撑着油纸伞,在雨中独行,忧郁而神秘,和雨巷的寂寥和谐统一,衬托出人的孤寂。

篱墙--颓圯,姑娘从倒塌的篱墙走过消失,增添了伤感的气息。

小结:整体氛围是幽静、缠绵而带着感伤气息的。

2、人物形象:两个人物--我与"丁香一样的"姑娘:

"我":独自撑伞,在冷漠、凄清的心境之下,去追寻、期待,同时又怀着希望;

丁香一样的姑娘:哀怨、彷徨,同我一样"冷漠、凄清又惆怅",默默彳亍,像梦一般凄婉迷茫,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

看特写镜头:我怀着希望,孤独地追寻、等待丁香姑娘,想象着她的美丽与哀怨之状;丁香姑娘飘过我身旁,我观察她的一举一动,察看她的神态,她很快走远、消散;我带着一丝惆怅,但仍然热烈地希望着。

四、质疑再探

  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到这里我们都已解决了,大家在探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新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现在提出来。

  问题预设:

1、诗人为什么要将姑娘比作丁香?

(投影显示相关古诗词:

浣溪沙(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代赠(李商隐):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结:丁香花开在春末,花瓣为白色或淡紫色,香气清淡而持久,具有与兰、菊等相近的特点,所以其形象美丽、高洁,但由于开在春末,意味着春光将尽,且又极易凋谢,所以往往寄寓愁怨。

古人以诗词中将丁香形象进行拓展,拓展为丁香结,既指丁香花蕾含苞欲放之态,同时又喻男女间情感的纠结。所以,古具常常用丁香来喻指美好的少女,丁香姑娘也就成为了中国古典意象中独具韵味的忧郁爱神。

2、丁香姑娘可能象征着什么?

实指:美丽的姑娘,诗人渴望并追求的爱人。如同《蒹葭》中的女子一样,永远"宛在水中央",追求而不得,情感热烈而感伤。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虚指:象征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这种理想和追求具有普遍性。它就像丁香姑娘一样短暂地相逢便离去一样,不可把握,只能给人暂的安慰,留下的是长久的惆怅。我们是否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理想或希望呢,它稍纵即逝,却能给人一丝安慰,即使失去了,也还是满心热切地期望着,热烈而哀伤地等待着。

诗人的理想为什么如此渺茫?--社会背景和人生际遇。

游子追求理想的命定的徒劳,他的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激昂地飞腾起来的理想,同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1927年(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五、运用拓展--合作探究,比较鉴赏

《沙扬拉娜》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甚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

有蜜甜的哀愁

沙杨拉娜

赏析:

  原题是"赠日本女郎",是与泰弋尔同游日本时写下的。在这节诗中,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诗中的沙扬娜拉,既是日语再见的音译,也可看作是日本女郎的名字。

诗的开头,以一个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两个并列的意象妥贴地重叠在一起,是人?还是花?或者花就是人,人就是花?我们已分辨不清了,但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透彻肺腑,像吸进了水莲花的香气一样。

"莲花"这一意象,在中国古代使用得很多,且多与"水"联系在一起,如"出水芙蓉"(形容女子清新脱俗的美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形容品性纯洁),所以"莲花"已经具有了"温柔、脱俗、纯洁"的文化内涵。""这首诗以"水莲花"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出了女郎娇羞的姿态与日本女性特有的极致温柔的美。与以"丁香"喻指美丽、高洁、哀怨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比较鉴赏,感悟以花喻人的意象在新诗中的运用绝非偶然

六、学科班长总结

  结束语:《雨巷》是一首极富美感的诗歌,无论在朗读还是分析鉴赏这首诗的时候,都要注重整体把握,不能割裂诗歌整体的朦胧意境。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去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探索诗歌深层情感,并且在对意象的分析过程中,始终不离对整体意境的把握。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凄婉迷茫的意境当中,品味与感悟都始终是完整的。

最后学生听歌曲《雨巷》或《偶然》,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中结束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