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
历史:1.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学案(岳麓版必修3)第2页

 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道、法等

  各家内容

答案 A

规律方法总结 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西汉急需加强中央集权,黄老之学不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高考典题

例一 (2004·上海·4)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的对策

A指出了汉武帝的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

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

答案 D

解析 董仲舒的回答实质上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此时的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提出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恰好迎合了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理论根据的需要。

例二 (2004·全国Ⅲ·17)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

答案 B

解析 这里的目的实质上就是根本目的。只有B项才能说明问题的本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根本目的是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的统一。

例三 (2002·天津·14)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民贵君轻"的思想 C"性善论" D"大一统"的思想

答案 D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要领会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目的,即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正好符合了汉武帝的需要。

例四 (2000·全国·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是一道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点的组合选择题,体现出一定因果关系,难度较大。要对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原因、影响等做出正确分析,同时还要正确理解所处的时代背景,西汉时期虽然"罢黜百家",但并不是消灭各家 ,由此排除④。

例四 (2001·江西·34)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

解析 本题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发展演变历程入手,考查了考生对我国封建社会早期政治思想演变线索的再认、再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