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好战 请以战喻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好战 请以战喻 教案第2页

网眼细密的网投到水塘中捕鱼,那么小鱼都不能逃脱,鱼类的繁殖就受到了遏制(这种行为现在叫毁灭性捕捞),所以需要禁止。禁止人们用这种渔网捕鱼,那么鱼鳖就可以正常繁殖,捕获的鱼就吃不完了。"斧斤"指各种斧子;"斤"一般用以砍木,与斧相似,但比斧小而刃是横的。"斧斤入山林"是指砍伐山林之树木。"以时"就是按时节。古人常常主张等草木零落后再去砍伐树木,而禁止在春夏开花滋长时节滥伐,因为这样可以"不夭其生,不绝其长"(《荀子·王制》)。孟子认为,做到这一点,那木材就用不完了。孟子这种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思想,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孟子接下来对梁惠王说:"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就是说,粮食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可以使百姓有能力供养活着的人,有能力为死去的人办理丧事,不至于为做不到这些而感到遗憾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孟子说的这些是要梁惠王保证百姓最基本的生存权。并且,他是从王道的开端这一高度来看待这一问题的。那么有了开端,后续措施又有哪些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这是说蚕桑:给成年男子五亩宅地,让他在房屋周遭栽上桑树,养蚕缫丝,让五十岁以上的人可以穿上丝棉袄。"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这是说家庭养殖:鸡、小猪、狗、大猪的饲养不丧失孵卵或者生育的时机,"六畜兴旺",让七十岁以上的人可以吃上肉。"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说农事:给成年男子一百亩田地,并且不因徭役等耽搁他们的生产活动,让他们有足够的收获,使数口之家不挨饿。"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是说教育:"庠序"泛指学校;殷代叫庠,周代叫序。"申"是重复说明。"颁白"同"斑白",指头发花白。小心办好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这样使头发花白的老人用不着背负或头顶着东西在道路上行走了(因为有年轻人主动代劳)。"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就是孟子的基本看法了:七十岁以上的人穿上丝棉袄、吃上肉,庶民不挨饿不受冻,做到了这些却不能成就王业的人还不曾有过。孟子为黎民百姓争的主要还是基本的生存条件,可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看这已是很了不起的。还有一点难能可贵,就是孟子当着梁惠王的面,揭露了国君不顾恤百姓身家性命的残酷政治:其一,"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这是说,当时君王养的猪狗吃着人吃的东西,而国君不知道去约束,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国君却不知道开仓去赈济饥民("饿莩"同"饿殍")。这种行径,用孟子说过的话来讲就是率领禽兽来吃人。他有一次这样对梁惠王说的:"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他的意思是说,您梁惠王的厨房里有皮薄膘肥的肉(当时被认为是好东西),马厩里有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却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者的尸体,这是率领禽兽来吃人。其二,"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岁"指年景,即一年的农事收成。人给饿死了,统治者推脱责任,说是年成不好的缘故。孟子说这种做法荒谬之极,就跟拿着兵器刺杀人,却说"不能怪罪我啊,只能怪罪兵器啊"是一样的。"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这是启发梁惠王从政治方面寻找原因,而不要怪罪年景不好。如果切实做到这一点,那么天下百姓就会到梁国来了。

孟子讲的逃兵的故事就是一则寓言,后来被提炼成"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拿这则寓言来揭示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实在是妙极了。

可是孟子笔下还有更奇妙的寓言。第2则选文:"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处室"指住在一处,"良人"指丈夫,"餍酒肉"指吃饱了酒肉,"反"通"返"。这是说,齐国有人有一妻一妾住在一起,她们的丈夫每次出去,就一定会吃饱了酒肉回家。"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意思是说,他的妻子问他跟什么人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