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优质课《萧红墓畔口占》教案教学设计第2页

* 首先,从思想性格上看,戴望舒是悲情理想主义者,总是体会到理想失去的苦痛和悲哀,他很少表达一种乐观的追求和向往,更多地是对理想无法获得的悲剧感受。

* 戴望舒是一个"寻梦者"。 他更善于体验寻求过程中的忧郁悲凉的心境。

* 其次,从文学修养上看,戴望舒是现代派诗人,在30年代,被称为是现代派的首领。 戴望舒30年代曾经游学法国, 西方意象主义、象征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构成了最重要的影响。其中以法国象征派影响为最大,他曾经翻译过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诗歌。

* 戴望舒的忧郁,很多都带有现代派的那种荒原意识。

* 再次、从个人生活经历上,戴望舒一生饱受爱情挫折的痛苦折磨,这种爱情悲剧,对戴望舒诗歌的悲剧情绪具有更深刻的影响。

* 在戴望舒人生历程中,最具有悲剧意味的就是他的爱情婚姻生活。他对女性缺乏吸引力。他先后与三个女性恋爱结婚,但是,却始终没有获得幸福的爱情婚姻,三个女性最终都离开了他。

* 1928年,戴望舒深地爱上施绛平。

* 1931年春夏之际,戴望舒与施绛平举行订婚仪式,结婚条件:戴望舒出国留学取得学业回来有稳定的收入后,方可完婚。

* 1932年10月,乘邮船离开上海赴法留学。

* 1935年4月,戴望舒回到上海,施绛平移情别恋

* 戴望舒与小12岁的穆时英的妹妹穆丽娟结婚。

* 1940年冬,穆丽娟提出离婚,戴望舒给穆丽娟发出"绝命书",以死相挟。但是,最后还是破裂。

* 1942年,戴望舒与小21岁的大同图书馆抄写员杨静相识结婚,杨静从小长在香港,娇小美丽,活泼好动,结婚时才16岁。

* 1948年末,杨静另爱他人,向戴望舒提出离婚,戴望舒做了种种努力都未能奏效。

2、民族苦难的悲愤

* 抗战爆发后,戴望舒,积极投入抗日救亡文化活动之中。

* 后期诗集《灾难的岁月》中,有几首诗,被很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想感情。他用沉重的笔写下了《元日祝福》、《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等。

《萧红墓畔口占》分析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

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萧 红

(1911-1942)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

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结为伴侣。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到上海。

1940年萧红与端木从重庆到香港。

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

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省呼兰县人,原名张乃莹,笔名悄吟、玲玲、田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