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6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Word版含解析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6 专题十二 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Word版含解析第1页

  专题十二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

  1 古雅的昆曲

  

  一、昆曲及水磨腔、折子戏等概念

  1.昆曲:原称昆腔,明末发展为全国性大剧种,清初称昆曲。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被誉为"近代百戏之祖"。

  2.水磨腔: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一批艺术家,对昆腔进行改革创新。把唱腔研磨得极其精致细腻,使旋律轻柔缓慢,仿佛在水里磨过一样,达到"音转若丝"的地步,时称"水磨腔"。

  3.折子戏: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朝乾隆末年,是昆曲蓬勃发展时期。为改变演出拖沓的状况,一些艺人从剧本中精选一出或几出戏,进一步加工、充实,使之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短剧,称为"折子戏"。折子戏生动活泼,集中了表演艺术的精华,获得观众的欢迎。从清代乾隆以后,折子戏逐渐取代了全剧的演出。这种演出形式,一直流传到今天。

  二、"花部"与"雅部"之争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戏剧舞台上出现了"花部"与"雅部"较量争胜的局面。昆曲为"雅部";而昆曲之外的各种地方戏曲声腔种类繁多,统称"花部"。这就是戏曲史上有名的"花雅之争"。当时清朝统治者极力压制"花部"。但是花部戏剧内容普遍贴近百姓生活,唱腔清新活泼,唱词通俗易懂,强烈地吸引着观众。轻歌曼舞、一唱三叹的昆曲,在花部的冲击下,逐渐被观众抛弃,而日趋衰落。

  ---[名师点拨]---------------------------

   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干预能够暂时压制一下花部,但却改变不了群众厌恶昆曲,欢迎乱弹的意愿。任何艺术形式和内容脱离了人民大众,必然会被人民大众所抛弃。

  -----------------------------

  三、昆曲诞生、兴衰的过程

  1.形成过程

  (1)元朝末年,江苏昆山地区的南戏艺人演唱南曲时,与当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相结合,再经过顾坚的改进,形成一种深受昆山人欢迎的曲调。

  (2)明初,被正式称为"昆山腔",腔调悠扬流畅是其灵魂和标志。

  (3)明朝魏良辅进行了革新,在曲调演唱上,注重"布调收音";在曲调运用上,强调宫调、板眼和平仄;在乐器伴奏上,增添琵琶、三弦、筝等弦乐伴奏。

(4)隆庆末年,梁辰鱼创作《浣纱记》,昆曲登上戏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