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教案新人教版
2017春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七单元活动课四家庭的照片教案新人教版第3页

 这小小的衣着变化只是一个侧面。是党为我们送来了改革和发展的春风,为了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让我们好好珍惜、好好把握、好好努力吧!

(执笔:熊姗姗)

"食"组代表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这"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从这"食"的变化中,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于是,我们小组收集了一组有关"食"的照片,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食"作一比较。

第一幅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照片里的人是我的爷爷,他的脸不是胖,而是有些浮肿,那是因为缺乏最基本的营养。当时正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往往以胡萝卜充饥。

第二幅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可以看出那是一个下雪天,一个不大的商店前正排着长队。原来是春节前,各家各户可以凭票证购买一些年货,如木耳、金针菜等,每份只有2两。当时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虽然高喊"抓革命,促生产",但经济并未发展,人民生活依然清贫。

第三幅照片摄于上世纪90年代末,照片是我们组员小佳在一次家庭聚会时拍的,但拍摄地点并不是在家里,而是一家装饰得富丽堂皇的餐厅。现在,人们已不满足于在家里聚餐了,因为不仅仅要吃得好,还要追求精神享受,对就餐的环境也提出了要求。

第四幅照片摄于今年,照片是在我们班级一次春游时拍的,照片里的同学大家都熟悉,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正在做什么?原来是小组聚餐,熟食、休闲食品、巧克力、面包、各色饮料......应有尽有。比起父辈们我们有了太多的口福,改革开放让我们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在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今天,恐怕很少有人会想起饥饿的滋味了。改革开放已使我国解决了最基本的温饱问题,并且在上个世纪末已整体实现小康。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我们依然不能忘!

(执笔:陈佳玮)

"住"组代表

我们小组抽到的题目是"住"。下面我们就用组员共同收集的四幅照片,来谈一谈这些年来我国人民在"住"方面的变化。

这是一张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一户民宅的照片。屋中的什物很简单:一张方桌,一条长凳,还有一根用于挑水的扁担。屋中间是用石头围成的地灶,屋后是石头垒的储藏室。墙是用花岗岩砌成的,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原始、朴素,写满了历史的沧桑。

第二幅照片摄于上世纪70年代,当我们的耳边还能听到换麦芽糖的小贩吆喝时,我们的居住条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从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