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沪科版选修3-3 空气湿度与人类生活 第1课时 学案
2017-2018学年沪科版选修3-3   空气湿度与人类生活 第1课时  学案第2页

1答:因为空气的饱和汽压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白天温度较高时空气未能达到饱和汽压,而清晨气温较低,空气就有可能达到饱和汽压而使花草树叶上有晶莹的露珠。

2答:因为空气的饱和汽压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装冷饮的杯外壁因温度较低,故其饱和汽压较低,从而使杯的外壁出现水珠。

3答:因为空气的饱和汽压是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的,温暖的房间温度较高而室外的温度较低,戴眼镜的人刚刚进入房间时镜片还是冷的,镜片周围的空气温度降低,其饱和汽压也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在镜片上凝结,使镜片上蒙上一层水雾。

知识连接

 1、露、霜、雾、云、雨和雪是怎样形成的

在夜间,地面上的草、木、石块等物体由于向外辐射热量,它们的温度要降低,当温度降至露点时,地面物体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便达到饱和。

若露点高于0摄氏度,水蒸气可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凝结成小水滴,这就是露。

若露点低于0摄氏度,水蒸气则要在地面物体的表面上直接凝结成水冰粒,这即是霜。如果在夜间不仅地面上物体的温度降到了露点以下,而且地面以上稍远处的空气温度也降到了露点,那么空气中的水蒸气将以尘埃为核心凝结成细小的水滴,这便是雾。

当高空中空气的温度降到露点以下,若露点高于0度,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尘埃上凝结成细小的水滴便是云,而凝结成较大的水滴即是雨。若露点低于0度,则空气中的水蒸气将在尘埃上直接凝结成雪。

由此可知,露、霜和雾都不是从天而降的,而是地面附近空气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直接凝结而成的。只有雪和雨才是从天而降的,即是高空中空气里的水蒸气达到饱和时凝结而成。

2. 临界温度及"气"与"汽"的区别

  1869年,科学家发现了一个有趣而且有很高科学价值的现象:要想加压使二氧化碳液化,必须使它的温度等于或低于31.1℃;高于31.1℃时,压强无论怎样加大,也不能使它液化。每种物质的"特殊温度"叫做这种物质的临界温度。

  通常把在临界温度以上的气态物质写作"气",对"气"压缩时,它不可能被液化;而把临界温度以下的气态物质写作"汽",对"汽"加压有可能被液化。同一物质的"气"和"汽"在分子组成上没有什么不同,因此气和汽并没有严格的区别。出于习惯,人们常把室温下处于液态的物质如水、酒精、汽油等的汽化物写作"汽"。

3.是"水"还是"汽"

锅里的水烧开以后,锅盖周围冒出一团团"白气"。这"白气"是什么?"白气"从喷出到消逝经过哪些物理过程。

仔细分析一下,"白气"从喷出到消逝要经历三个物理过程:

第一,从锅里喷出来的是水汽化后形成的水蒸气,是气体。由于锅附近温度比较高,水蒸气仍然保持气体状态,肉眼看不见它们,所以,靠近锅边的地方,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第二,水蒸气离开锅边一段距离以后,这里的温度比锅边处低,水蒸气温度降低后,就凝结成微小的水珠,这是液化现象。小水珠是看得见的,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雾状的"白气",所以"白气"实质上是液态小水珠,并不是气体。

第三,雾状的水珠进一步向外升腾,分散到干燥的空气中,再一次蒸发,这又是一次汽化现象,又成为水蒸气,所以离锅远处,我们又什么也看不见了。

简单地说,水烧开后水蒸气从喷出到消逝,它的变化过程是:水蒸气──小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