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第2页

   起来认识爬山虎的脚。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课前,老师布置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谁来说说你观察到的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

2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你和叶圣陶爷爷观察到的角是一样的吗。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3.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 4.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师适机板书) 它是一些枝状的细丝,像什么?(蜗牛的触角),作者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蜗牛的触角,说明脚很(细)。并且它的脚有六、七根,和我们人的手一样,也有很分枝。这么细的脚,他还看出细丝是枝状的,有五六根,可见作都观察得非常(仔细),写得很(具体)。 还告诉了我们脚的(颜色),是什么颜色的? 还说了脚的(位置),脚长在哪儿? 板书: 长叶柄地方的反面(这是它的位置) 枝状的细丝(这是它的形状) 嫩红(这是它的颜色) 5.大家看,这是什么?老师想画它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哪 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吗? 6.师引说。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1.陶爷爷观察得可真仔细,他不仅发现了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了它是怎么爬上去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赶紧读一读第四自然段吧!边读边把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划下来,仔细品味品味,还可以学着做做动作。

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向上爬的?(生汇报) a"巴住墙"是什么样子?(紧紧地贴、吸在墙上)为什么要"巴住墙"?(这样茎才不会掉下来?)这是往上爬的基础,这个"巴"字用得可真好,如果改成"贴在墙上",怎么样?(没有把爬山虎的脚牢牢吸住墙的样子写出来)这么细小的脚,怎么可能巴住墙的呢?(因为六七根细丝的头上都变成小圆片了) b巴住墙了,再怎么往上爬?(细丝变弯,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同学们,假如我们的手指就是爬山虎的脚,和你的同桌一起演示一下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 谁来边说边演示给我们看。(指名生上台表演) 我们一起来边说边做。(全体起立,举起双手,做动作。)

3.看看我们做的和爬山虎往上爬的影片一样吗。(观看影片)

4.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刚才只爬了一步,同学样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朝更高处爬?和小组内的同学讨论讨论。 这一脚一脚,爬山虎都爬得非常的稳固。

5.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爬山虎往上爬的这一段,边读可以边做动作,注意划线的词,要重读。(出示句子)

6.对照板书,背诵这一段话。

7.如果你细看这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什么?(出示图片)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叶爷爷观察得认真,写得也很生动。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爬山虎触到墙的脚和没触到墙的脚是有所不同的。课文中还写到没触着墙的脚会怎样?联系上下文想想,"萎"是什么意思? 这说明爬山虎的脚与墙有着密切的关系,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第一自然段)陶爷爷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了。(如果有时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五、总结点题。 叶圣陶陶爷爷无论是写爬山虎的叶子,还是写它的脚,都是那么有条有理,叙述具体,这是什么原因呢? (观察细致) 不仅如此,你从文中看出了吗,陶爷爷在写爬山虎之前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那么今天回家后,我们就用陶爷爷写"爬山虎"的手法来写一种植物,老师会给你们足够的时间去观察,看看谁是观察最细致的孩子,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