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语文公开课《第22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教案第2页

  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教师点拨。

  (1)一词多义

  B.且焉置土石(况且)

  (2)特殊句式

  ①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倒装句)

  提问1: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这篇课文的意思。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提问2: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提问3: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提问4: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目标导学三:比较探究,理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