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中图版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教案:1.1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一)第3页

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教师教、导过程设计

  3、灾情大小的判断

  灾情大小衡量标准--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等。

  自然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和灾情共同组成的具有复杂特性的地球表层异变系统,灾情的形成是前三者综合、相互作用的结果。

  孕灾环境--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综合地球表层环境;

  受灾体--是灾害的承受体,包括人在内的物质文化环境,自然资源;

  致灾因子--是对人类及其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的自然异常变化。通常用自然因子是否经常发生异变(频率)、异变的程度或是灾变能量大小(强度)[致灾因子的风险性]。如多少年一遇的洪水、震级的大小等;

  灾情--是指因灾导致的生命、财产、资源损失的情况。

  [过渡]自然灾害是地理环境演化过程中的异常事件,但却成为阻碍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 人员伤亡

  2008.5.12汶川大地震,根据官方数据估计,最终死亡人数超过8万人,37万多人受伤、数千万人心理受创

  ⑴生理、心理方面

  

  ⑵影响个人对灾害的应急反应因素--年龄、性别、收入、居住条件、健康状况等

  (二)财产损失

  ⑴直接经济损失:

  ⑵间接经济损失:

  汶川大地震还表现在财富受损(年初雪灾造成的损失为

1516.5亿元,这次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有6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