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复习提纲第4页

 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

社会经济因素:自然资源的开发、交通、政治、军事、宗教、旅游等。

三、城市形态:城市用地的几何形状。

团块状--多见于平原地区;条带状--多见于河谷地区;组团状--多见于山区或丘陵地区。

四、城市空间结构: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组合状况。

城市功能区(城市地域结构):城市中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城市中集中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是城市中最常见的功能区。

  商业区--面积最小,多呈点状或条带状分布于城市中心、主要交通干线旁或街角路口处;

  工业区--面积中等,多呈片状分布于城市外缘和主要交通线旁(如铁路、公路、河流);

  住宅区--面积最大(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多呈片状。分为低级住宅区和高级住宅区。

高级住宅区位于高坡、城市外缘,接近文化区,环境优美地区;

低级住宅区位于低地,接近内城和工业区,生活设施和环境差。

各功能区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合理组织城市各功能区:工业用地和生活用地之间要有便捷的交通;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

在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要为城市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原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行政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城市中每一块土地用于哪一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租金的高低,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离市中心越近,地租越高)和交通便捷程度(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地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