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复习提纲
高中地理必修2(中图版)复习提纲第3页

籍工人。

3、中国的人口迁移:

历史上--原因:战乱、自然灾害。

       流向:黄河流域迁往长江流域、珠江流域。

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

        目的:开发国土;

        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改革开放后(民工流)--

    流向:自发地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内陆流向沿海、从山区流向平原、从农村流向城市。

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发达,西部内陆,尤其是农村经济落后)。

意义:民工流一方面可以缓解迁出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增加经济收入,缩小地区差异;

另一方面也可解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也产生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迁出地人才流失,迁入地社会治安混乱、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等)。

4、美国人口流动:从东北部(冰冻地带)流向南部和西部(阳光地带)。

5、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土壤、淡水、矿产等;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交通、文化、家庭和婚姻等;

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等。

四、几个概念:环境承载力--指某种资源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

环境人口容量--综合考虑多种资源,环境能够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数(即最小的环境承

载力,它是一个极限值)。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是自然资源(最主要因素)、科技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文化素质。目前技术条件下,估计世界环境人口容量100亿,我国16亿。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并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需求,同时又不妨碍后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一、聚落: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聚落分为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城市与城市区位选择:

城市: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