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新考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教师用书:第13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
2020版《新考案》历史高考一轮总复习【人教版】教师用书:第13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解析第5页

  正确。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和中国"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化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是两国都面临外部帝国主义的包围、威胁,内部重工业的基础都比较薄弱。

二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①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②赫鲁晓夫领导地位巩固,力图改革。

  (2)内容

  ①农业方面:实行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方面: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②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④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苏联重工业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②军备竞赛导致经济出现负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内容:①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②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

  (3)结果:没有取得预期成果,改革重点转向政治改革,导致国内局势失控和苏联解体。

全面理解苏联经济改革

  1.知识角度: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的根源。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历史根源。

  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考虑,在苏联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全球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半球化"的发展模式,即世界上主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二者互相斗争、此消彼长可以带来很多值得深思的经验和教训。

  3.热点角度:中国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经济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活力。从这一现实热点出发,对苏联改革留下的经验和教训进行总结和深思是非常有必要的。

南斯拉夫经济制度改革与经验启示

南斯拉夫的改革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难的历程,一开始就受到了苏联的强烈阻挠、反对和制裁,然而南斯拉夫的领导人抵制住了国际共产主义的压力,坚持走符合国情和民族利益的道路,在政治制度和经济领域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建立了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南斯拉夫首先提出党政分离,指出应废除党企合一、党包办一切的政治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