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谭嗣同传 学案(1)
2017-2018学年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谭嗣同传 学案(1)第3页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光绪对慈禧是"畏",因手中无权,"不敢行其志"。西后对光绪则是"忌",虽然大权在握,但光绪毕竟是皇帝,一旦得势,无可挽救。一个力图守旧,一个意欲维新,矛盾不可调和。

  2.维新失败后,本可以逃亡,谭嗣同为什么不肯逃亡?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一为"酬圣主",二为报国家,有强烈的爱国之情。他在狱中曾赋诗一首:"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更慷慨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以,梁启超以一个"烈"字作为评价十分恰切。

  但他的忠君思想,他在政治上的幼稚也是显而易见,对此应有所批判。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这是戊戌变法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

  3.思维争鸣:

  对谭嗣同的死,有人认为是为国家的进步而流血;有人认为,谭嗣同的死是无益的,是他没能看清中国的形势。你是如何看待二人贡献的?

  观点一: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明智的。

  从殉国的影响来看,类似人物-明治维新中的月照,谭嗣同和月照这类志士敢于变革,舍生取义,他们的牺牲精神对于后来人具有鼓舞作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站起来,坚持下去。

  从生死观角度看,谭嗣同对生死淡然,生命属于他本人,他个人认为变法须经流血而成,他的死亡比他的生存意义更大,这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选择,而非一时冲动。

  观点二: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迂腐的。

  从变法角度看,谭嗣同这样的人才正是变法和革命所需要的,从第五段那些前来劝说的人就可以看出;他生存的价值比死亡的价值更高;"变法无不从流血成",但仅一人的流血,并没有质的变化。

  从时局来看,谭嗣同明明可以逃出,却选择留下,白白牺牲。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年少时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之举,擅长剑术。他的父亲谭继洵,官至湖北巡抚。谭嗣同小时候就丧母,被父亲的小妾虐待,受尽孤臣孽子之苦,所以操心危难的事,忧虑祸患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