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学案第3页

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3.主要影响:中国的居室建筑融入了西式建筑的特点,出现中西合璧的特征,同时,西式的家具陈设也受到人们的欢迎。

 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婚丧礼俗的变迁

(1)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浓厚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3.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1)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

(2)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3)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判,女子地位得到提高。

【概念阐释】 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以一定的社会关系为纽带,由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心理、环境诸因素综合作用,形成一系列极为复杂的、多层次的社会现象。广义的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相对应。狭义的社会生活,就是指社会日常生活,主要表现为个人、家庭及其他社会群体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消费性生活,包括吃、穿、住、用、行、文娱、体育、社交、学习、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典礼仪式等领域。

【图解历史】 "一、二、三、四"认识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