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教案第2页

  ②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

  总而言之,在整个中国古代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特征,也是古代社会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赖以建立和长期存在的深厚而坚实的基础。

核心素养聚焦

  从四个角度认识发达的古代农业

  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我认为对于本节的学习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学习。

  1.从经济构成的角度看,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以种植业为主、以家庭饲养业为辅的特点。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商周时期,人们已懂得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绿肥和治虫灭害等技术;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人们也由经常迁徙走向定居生活。

  2.从耕作方式和生产技术的角度看,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铁犁牛耕的发展,重点在农具即耕犁的改进。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开始使用和逐渐推广阶段(铁农具和牛耕);两汉时期是改进和进一步推广阶段(耦犁和犁壁),隋唐时期是完善阶段(曲辕犁和犁评)。

  3.从经营方式的角度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这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又一特点。小农经济的形成,即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从集体劳动到个体农耕的变化过程。

  4.从土地所有制的角度看,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土地私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一定的土地,生产力的发展又使劳动者有能力独立进行生产活动。这样,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2)理解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认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从原始向精耕细作发展的历程。

  (3)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4)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利用历史短剧表演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历史情景中感受历史,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