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 人教版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 学案
2018--2019学年 人教版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  学案第5页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的成因 自然因素的影响 基本条件 气候干旱少雨 深居内陆,高原、山岭阻隔 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物质条件 地面疏松,

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

土壤发育差 为荒漠化的发生

提供了物质来源 动力条件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

冬春季节,西北风强劲 为风沙向东、南方向

移动提供了动力条件 重要条件 气候异常使脆弱

的生态环境失衡 气候变异 多雨年份利于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则加速荒漠化进行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因素 分布区及破坏原因 危 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草药材分布区: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严重破坏草场,

易造成风沙侵蚀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

利用不当 绿洲: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恶化

灌溉农业区:大水漫灌 次生盐渍化 3.荒漠化的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