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4课: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4课:故乡》教案教学设计第2页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正阳县。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之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中写过小说、散文和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4.背景链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这场革命并不彻底,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翻身、解放,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反而日趋衰落。怎样才能使人民得到真正的幸福?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思想家的敏锐,进行认真深入的分析。在他许多以农民、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中,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透视。《故乡》一文,从闰土、杨二嫂二十多年的变化的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衰败、萧索、日趋破产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复述小说的内容,找出本文的线索。

  【交流点拨】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线索安排情节,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将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5段):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原因以及复杂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段):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重点写了故乡人的变化。

  第三部分(78~88段:)写"我"离开故乡时的感受和心情。

  (二)深层探究

  课文在前面几段分别写到了现实故乡的景色和记忆中故乡的景色,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各有什么特点?两幅图景在文中各有什么作用?(体会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交流点拨】现实故乡图景:勾画了一幅萧条、荒寂的现实故乡冬景图,初步表现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状况,为闰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烘托了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我"的悲凉心情。

  记忆故乡图景:景物--天空、圆月、西瓜、沙地;色彩--深蓝、金黄、碧绿;景象特点--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美好动人。

  作者用这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中的故乡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景语皆情语)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这几段景物描写,注意读出作者不同的心理。)

  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