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学案第4页

式。

②分配形式:实行按劳分配。

③流通领域:允许自由贸易。

④过渡方式:按经济规律办事,从直接过渡转变为逐步过渡。

知识点三 "斯大林模式"

  [自主学习]

1.背景。

(1)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

(3) 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实践

(1)优先发展重工业,其资金来源是农业和轻工业。

(2)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3)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以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评价

(1)功绩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

③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2)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的滞后。

②向农民索取太多,压制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细微点拨]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并不是单单体现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而更主要体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斯大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