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三年级上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
人教版(新)三年级上第6单元 多位数乘一位数第4页

一、复习准备

PPT课件出示复习题,指定学生口算。

30×2      40×3      80×6      300×2

2000×4 400×3 3000×2 800×6

二、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1情境图。

元旦到了,小明、小华和小英正在用彩笔画画,准备布置"迎接元旦"专刊。他们要用美丽鲜艳的彩色图歌颂伟大的祖国,迎接新年的到来。从这幅情境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学生自由发言,交流信息及提出数学问题。

3.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

三、自主尝试,揭示规律

1.(PPT课件出示教材第60页例1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2.怎么计算出结果呢?同桌间可以讨论一下,有小棒的就用小棒摆一摆。

3.全班交流。

方法一:12+12+12=36。

方法二:用已经学过的乘法口算解决,要求12×3,可以用10×3=30,2×3=6,30+6=36。所以12×3=36。

方法三:6×6=36。

4.PPT课件出示情境图,探索竖式计算的算理。

(1)从这幅图里,你发现了什么信息?我们可以怎样来计算总支数呢?

(2)学生先讨论,再全班交流。

5.用竖式计算。

(1)这个计算过程,我们还可以列竖式来表示。(板书课题:笔算乘法(不进位))

教师边板演列竖式计算边讲解:第二个因数要与第一个因数的个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3乘2得6,表示6个1,写在个位上;再用3去乘十位上的1得30,再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就得36。

(2)谁能说一说每一步计算出来的结果表示的是什么?

师:像这样的算法你们想试试吗?

6.计算12×4。请两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7.竖式的简便写法。

(1)师:我们来看黑板上的竖式,这些竖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它们都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第一次乘下来都得一位数,第二次乘下来都得两位数,而且都是整十数。得数个位上的数就是第一次乘得的数,十位上的数就是第二次乘得的两位数中十位上的数)

(2)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那么你觉得像这样写竖式怎么样呢?(学生自由发言)

(3)这个竖式的积里十位上的数字可以移到个位数字的左边来,其余的可以擦去。这样写比原来简单多了。

(4)请把刚才的两道竖式改成简便的写法。(学生独立改写,教师巡视)

四、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简称笔算乘法,书写时要注意什么?按什么顺序乘?

五、巩固练习

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63页"练习十三"第1,2题。

六、布置作业

完成《全科王·同步课时练习》相关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选取学生非常熟悉的绘画场景为教学情境,从学生熟知的彩笔引出问题,学生很轻松地就提出了"他们三个人一共有多少支彩笔"这个数学问题,很自然地引到本节课主要探究的"怎样计算12×3"。

  2.扩展思维空间,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计算12×3时,先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他们可以用口算的方法:2×3=6,10×3=30,30+6=36,可以用连加的方法12+12+12=36,可以用摆实物的方法,还可以用笔算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当把问题明确提出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然后再和同桌交流,鼓励学生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算法,这样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活跃,思路会越来越开阔。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创新学习的喜悦。

  [不足之处] 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讲解过程占用时间过长,导致最后的实际应用时间仓促,没能更好地体现数学应用于生活。

  [再教设计] 以后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操作中思考,总结出计算方法,然后老师简单小结。

第3课时 笔算乘法(不连续进位)

【教学内容】

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练习十三第3,5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