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二十)
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二十)第3页

真想把所有的东西留给明天,因为这样,那颗为明天祈祷的心会变得圣洁无比,它不是虚无缥缈的幻想,它有信心为帆,有坚强为桨,还有快乐为动力,明天,一定是一个美好的未来,请你把你最珍贵的东西留给明天吧!十年一梦,似水流年,当梦醒来的时候已是明天了,梦想会因为明天而缓缓走来,今夜,你是否坐在扁舟上,去遥望苍海的那轮明月,想想吧,朋友!你,我,她,还会给明天留点什么呢......

【点评】 这篇文章则把"信心""坚强"和"快乐"留给了明天,这就是插空法的第一步--"由此及彼"。但这位作者写"信心""坚强"和"快乐",却都指向了"明天"这个词,三个分段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反复地将"信心""坚强""快乐"这三个词和"明天"拉上关系。构思的时候虽然是发散思维,写出来却要做到紧扣主旨,时刻想着"明天"二字,这就是插空法的第二步--"自彼返此"。

二、替换构思法

上文说的"插空法"是在已有题干中插入语句完成构思;其实,不再添加任何成分,也能将话题作文和命题作文改造成半命题作文,这就是"替换构思法"。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将题干中原有的某个词语替换成一条横线。

2009年重庆卷的作文题是"我与故事",题目要求说:"生活有很多故事,你可能是故事的参与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聆听者,也可能是故事的评论者。"这实际上就在为考生拓宽思路,说明这个"故事"可以有很多种:既可以是自己的事,也可以是别人的事;

既可以是亲身经历的,也可以是道听途说的;既可以是确曾发生过的,也可以是凭空虚构出来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将"故事"二字替换成一条横线。到底是什么故事,题目没说,任由我们填充。也就是说,我们要把这个"故事"具体化,具体为某一个故事或者某几个故事。

具体的东西总是比抽象的东西好写,更容易打开我们的思路。如果题目中的概念比较抽象,或者说比较"虚"的话,那我们就把它代换成具体一点的内容和材料,这就是比较"实"的。因此,我们将这一思维过程称作"化虚入实"。

面对"我与故事"这个题目,就可以写某一个对你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故事,比如"龟兔赛跑"和"狼来了"。"龟兔赛跑"教给你勤勉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勤勉"这一话题;"狼来了"教给你诚信的道理,你就可以把文章引入"诚信"这一话题。

还比如,阿凡提的故事教给你智慧、勇敢、扶危济困、为富不骄的道理,阿拉丁的故事也教给你智慧、勇敢、扶危济困、为富不骄的道理,一休哥的故事还是教给你智慧、勇敢、扶危济困、为富不骄的道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将这三个故事构成排比段从而写成四篇文章了啊?这四篇文章就分别讲了智慧、勇敢、扶危济困和为富不骄这四个主题。"我与故事"这个题目就化身而为以上这四个主题了。

不过,先不要得意忘形,"化虚入实"只是构思过程,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还要时刻想着扣题,要把"故事"变成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比如你写"龟兔赛跑"的故事在你成长过程中总是时刻督促着你,每当遇到什么事的时候就一定要想起这个故事。

你在讲述的是一只插着翅膀的乌龟,它时常在你眼前盘旋而去;这也是一只没有脚的乌龟,它动不动就从你面前飘移而逝;这还是一只披着长发、满脸葱白的乌龟,每当午夜凶铃响起的时候就会钻出来找你。

总之,你一定要让那只乌龟像幽灵一样时常在你的脑海中飞驰而过,从而突出你和这个故事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不会跑题了,千万不要撇开你和故事的关系不谈,而是着力去写那个道理。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作"还实为虚"。

接下来,我们还是拿往年的题目作例子。2006年北京卷作文题"北京的符号"。其中的"符号"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以将它变成一条横线。只要是可以代表北京形象的人、事、物,都可以填到这条横线上来。这样,"符号"一词就具体可感了。我们不需要将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