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七年级下册新浙教版科学《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
免费下载七年级下册新浙教版科学《4.3地球的绕日运动》教案第2页

(一)新课引入

地球自转产生的效应,地球自转方向和周期各是怎样?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公转。

(二)探究新知

一、观测标影的发现

1、探讨观测标影日变化的启示

a.用灯泡模拟太阳的观察过程。(纸上先确定东西南北方向)

b.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2、探讨标影季节差异的启示,从标影季节差异发现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规律。(夏高冬低)

3、探讨标影纬度差异的启示,从标影纬度差异了解太阳直射点概念,发现正午太阳高度纬度分布规律。

二、地球的公转

1、旗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造成(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春分:3月21日前后; 夏至:6月22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前后; 冬至:12月22日前后

(以上仅指北半球而言,南半球情况相反)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实验P137】

(1)让地球仪绕日公转时,使北极始终朝向事先确定的某个遥远的方向。

(2)过地球仪球心,与桌面平行的面为公转轨道面。

【得出结论】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2、正午太阳高度夏季高,冬季低,夏至日最高,冬至日最低的季节变化规律。

(1)地球绕日运动的方向也为自西向东;其轨道为近似圆形的椭圆。

(2)近日点(7月初),远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周期为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实验可证明: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进一步分析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日,有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冬至日,由南纬23.5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在春分,秋分日,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板书设计】

4.3地球的绕日运动(1)

1.太阳东升西落造成标影方向和长度变化的原理,以及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

正午太阳高度随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从而导致标影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增长。

2.地球的公转

1、旗标的影子:

(1)一天之内有长短变化

(2)同在中午时(同一天里),纬度不同,长短也不同。

(3)同在中午,季节变化,长短也会发生变化。

其中(3)现象的是因为太阳高度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其根本原因是地球在作公转。

2、读图

(一)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北极上空看,绕日逆时针运转。

(二)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始终不变,地球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一周即一年,约为365.2422天

  1、夏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北回归线;(北半球的日期)

冬至日直射点所在的纬度称为南回归线。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教学反思

1.太阳高度(角)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经动手后易突破。

2.由于知识点抽象并需要较强的空间想像力,学生难以正确设计实验。需要教师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