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记念刘和珍君》教案7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记念刘和珍君》教案7第3页

  提示:两句"只能如此而已"共同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之情,为生者而写的心愿。后一句少了"大抵"二字,多了一个破折号,这个破折号明确地表示作者不相信有"在天之灵",这就进一步激发读者思考那"必要"之所在,从而为第二节的"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作了铺垫,也为第七部分中,写面对烈士的鲜血,"真的猛士"会怎样,"苟活者"会怎样埋下伏笔。

  ②"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第二次出现在第二节第二段的开头。第二段开头的一句话是:"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可见这里是针对"这样的世界"而言的,即写文章要使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早日到尽头,这是对烈士最好的记念,也是作者为生者而写的最大心愿。第二段的最后一句话,"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针对"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而言的,即针对"庸人"而言的,作者写文章是为了唤起庸人投入战斗。

  ③作者为什么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结合第一节的第三段回答这个问题。作者"无话可说"是因为"所住的并非人间"。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四十多个爱国青年无辜被杀,而且只能写一点东西来表示哀思,使鲁迅感到愤懑之极,而"艰于呼吸视听",在痛未定时,怎能长歌当哭?而"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作者愤怒。其结果是"我已经出离愤怒了",这是对"无话可说"的原因的小结。"出离愤怒"绝不是离开愤怒,而是"超过了愤怒的感情阶段","升华为理智的思考"。正因为这样,才能在艰于呼吸视听后"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说"菲薄的祭品",那是自谦之词,也是面对烈士崇高的精神,自己这样的记念远远不足以表达哀思的心态的说明。

  可见"实在无话可说",是愤懑之极的言词。鲁迅说:我们对这件事不能保持沉默。事实上,在"三·一八"惨案后的八天中,鲁迅写了四篇文章抨击反动当局、哀悼烈士,本文是惨案发生两星期写的。

  ④文章用"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来描述"真的猛士",并以此作为"猛士"和"庸人"的一个分野。为什么这样?鲁迅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指出:"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这就是说,真的猛士必须面对黑暗的现实,必须为推翻这黑暗的现实而不怕流血牺牲;如果连正视现实的勇气都没有,面对白色恐怖,面对敌人的屠刀,轻则消极遁世,重则变节投降。由于面对黑暗的现实,会为人民的苦难而感到哀痛,并由哀痛激发起变革现实的斗志,以参加这样的斗争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所以,"真的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庸人"之"庸",在于他们对"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虽有过哀痛和不满,却不能"直面"和"正视",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流驶而忘却,客观上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从对待现实的两种态度的对比中,作者高度赞扬"真的猛士",激励人们敢于正视残酷的现实,为变革现实而战斗,不能象"庸人"那样易于忘却,"暂得偷生"。

  ⑤全文的开头点出开追悼会的日子,并在"那一天"前用3个长长的定语,是有深意的。文章写追悼会的日子是"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这就把抨击的锋芒指向"中华民国"。因为对爱国青年的大屠杀是在"中华民国十五年"发生的,这样的"中华民国"早已变成杀人机器了。而指明段祺瑞执政府就是掌握这杀人的机器来屠杀刘和珍、杨德群这样的爱国青年的罪魁祸首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