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记念刘和珍君》教案7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记念刘和珍君》教案7第2页

和"匕首"指向敌人--反动军阀,他说:"如此残虐险狠的行为,不但在禽兽中所未曾见,便是在人类中也极少有的";"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他并把3月18日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随后又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空谈》,《记念刘和珍君》是4月1日写的。

  三、板书:《记念刘和珍君》,用投影幻灯打出刘和珍照片,旁注1904-1926。

  刘和珍牺牲时年仅22岁。鲁迅没写刘和珍的生平经历,这是为什么?这涉及鲁迅的写作意图,要求学生在通读全文基础上,再看"预习提示"来讨论回答。教师明确指出:51页前三行说明这一点:"为了揭露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牢记这次惨案,作者写了此文"。以此作为"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可见,作者写此文绝不是只记念刘和珍一个人,而是为了赞颂象刘和珍、杨德群、张静淑等爱国青年,揭露敌人,激励人们继续前进。因此,《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记念文章,也不详写刘和珍的生平。

  四、在默读的基础上,由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读时要求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是怎么贯穿其间的。

  五、分析、理解第一、二部分。

  (1)结合学生提出的疑难点,教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

  ①第1、2节中三次写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三处行文不完全一样,联系每次出现时的上下文,说说作者究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②作者这样强调"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然而又写"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对此,你怎么理解?必须结合课文回答。

  ③"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是文章写刘和珍的第一件事,作者通过这件事想说明什么?

  ④本文不是一般记念文章,不为刘和珍立传,为什么全文开头要用史家笔法点明开追悼会的日子呢?在"那一天"前长长的定语又起什么作用呢?

  ⑤怎么理解"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2)给学生以充分讨论的时间,教师总结如下。

  ①鲁迅所编之期刊如《莽原》等,都是战斗性很强的革命刊物,因而常遭反动当局的查禁,"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此有人就不敢订或不愿订,因此"往往有始无终","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而刘和珍却"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这说明刘和珍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坚强意志,也说明刘和珍不仅是鲁迅的学生,更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据当年接待刘和珍订阅《莽原》时的李霁野回忆,那时编辑《莽原》的"未名社"成立不久,仅一间小屋,书架上空空落落的,书不多,很担心会垮台。但刘和珍有一天来到"未名社",说自己最爱看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预定了全年的《莽原》,而且第一个买了鲁迅译的《出了象牙之塔》这一文艺论集,还问有没有其它的书。鲁迅知道后十分高兴。现在鲁迅满怀激情地回忆起这件事,写下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句话,是出于对刘和珍的哀思和记念,因为她是渴求真理的好青年,又爱读自己的书,现在却被反动军阀杀害了。但只能"写一点东西",而不能尽情揭露反动军阀的阴谋和罪行,不能尽情表达自己的哀思,这不能完全宣泄的悲与愤便凝成了"只能如此"四个字,曲折地表达了深切的悲哀和强烈的愤怒。

  在这里,教师还要引导学生体会:两句"只能如此而已"大体一样,又不尽相同,这同中有异的文字传达了怎样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