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荷塘月色 学案(8)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荷塘月色 学案(8)第5页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2.作者为什么说"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弥望的荷塘,那田田的叶子,那袅娜的花朵,那缕缕的清香,那凝碧的波痕,那脉脉的流水,那薄薄的青雾,那淡淡的云影,那柔和的月光以及那光与影和谐的旋律......都让作者的心得到了暂时的安宁。然而,这安宁的确只是暂时的,因为作者心灵深处的惆怅是难以排遣的,所以当耳边传来"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时,他便发出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感叹。

3.作者两次联想到了有关采莲的内容,你认为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对江南的怀念。这种怀念,不仅是为了慰藉自己的苦痛寂寞,同时也寄托着他的追求,希望与幻想眼前的黑暗能够烟消云散。

4.对于朱自清先生浸透文中的淡淡哀愁,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软弱性,也有人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历史和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这浸透文中的"哀愁",是作者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的时候,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是一种高度的国家责任感的流露。这是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忧患意识的体现,他们即便身处陋室,穷愁潦倒,也不忘以"兼济天下"为己任!

(示例二)这里可以窥见中国知识分子既充满忧患意识,又有其"软弱性",只知抒发心中伤感惆怅,而缺乏壮士情怀,更缺乏大丈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壮行。

争论话题 关于本文的主题思想,历来有多种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作者寄情山水之作,抒写清冷幽深的境界,表现凄凉的心境;有人认为本文是借景抒情之作,表现作者愁闷的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作者欣赏月下荷塘自然之美的情趣,拘守个人的小天地,表现闲适的心情;有人认为它不是抒发作者逃避现实的情绪,而是表现作者对现实不满的愤激心情;有人认为是表现对黑暗现实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人认为本文是抒发作者"知音难觅"的苦哀。你的观点呢?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复杂的,文中既有淡淡的忧愁,又有求得片刻宁静的淡淡的喜悦。处忧愁之中而向往喜悦,处喜悦之中而受忧愁的牵制,是观景时矛盾心理变化的两个方面。但内心的波动没有大起大落,而是有所掩抑的,情感的抒发是有节制的(他自称是个中和主义者),这就是所谓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中和主义"的表现。所以无论是忧愁还是喜悦,都是"淡淡的"。

(观点二)本文只是记述了一个普通人的平常的思想情绪,描绘了一次不平常的夏夜之游。不宁静的心人人都可能有,时时都可能出现。有了这样的心绪,就有可能去到一个清静的所在,享受一个人的孤独,寻找一个人所能得到的一时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时空里,看到的景物可能使我们忧愁,也可能使我们喜悦,我们也会由此而想到久远,想到其他人和事。这样看来,朱自清不过是写了一个普通人一种极为平常的思想情绪,只不过我们普通人没有他这样的妙笔,写不出像《荷塘月色》这样能够感染人的心灵、引起人共鸣的文章而已。

(观点三)这篇散文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心情。作者用细腻而真实的笔触,勇敢而真诚地坦露了一个正直而文弱的知识分子在面对暴行时的愤怒但又无奈的心路历程,强烈地鞭挞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和对人民的残酷镇压,从而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奋起抗争,推翻黑暗统治,建立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