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上新人教版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上新人教版语文《第15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第2页

  2.背景链接

  《我的叔叔于勒》最早发表于1883年8月7日法国的《高卢人日报》上,是短篇小说集《羊脂球》所收的6篇短篇小说之一。

  当时正是法国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的时代,大资产阶级依靠疯狂的掠夺和残酷的剥削走向垄断,他们过着奢侈的生活,但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极不稳固,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破产的窘境。在莫泊桑作品中,作者对这种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对腐朽没落的资产阶级进行了有力的揭露与鞭挞,对法国中下层的广大民众,作者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赞扬和同情。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拮据(jié jū) 栈桥(zhàn) 糟蹋(tà) 无赖(lài)

  不堪(kān) 褴褛(lán lǚ) 撬(qiào)开 流氓(máng)

  阔绰(chuò) 煞(shà)白 狼狈(bèi) 嘟囔(nāng)

  (2)重点词语

  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荒唐:(思想、言行)错误到使人觉得奇怪的程度;(行为)放荡,没有节制。

  褴褛:形容衣服破烂。

  文雅:(言谈、举止)温和有礼,不粗俗。

  端详:仔细地看。恭维:为讨好而赞扬。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煞白:面色极白,没有血色。

  福音书:文中指好消息、幸福的信息。

  永不变更:永远不改变。更,改变,改换。

第二课时

  一、初步感知

  1.文题探讨

  文题中的"我"指作品中的小男孩若瑟夫。"我"是一个线索人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表现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出来的。标题表现了"我"和于勒之间的血缘关系。

  2.分层解读

  第一部分(第1~4段):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第5~19段):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第20~47段):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第48~49段):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二)深层领悟

  1.这篇小说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用第一人称写有什么好处?

  (1)从"我"的角度来观察,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这就使故事显得更真实、亲切,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2)通过一个未被"金钱"玷污过的小孩的眼光,用"我"对穷叔叔的同情,反衬父母的冷酷、自私,更深刻地批判了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直接揭露丑恶的现实。

  (3)用第一人称来写,给讲故事的方式提供了更多的自由。

(4)发生在"我"的身边,也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