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设计)
人教版必修1地球的运动(设计)第3页

首先通过提问: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才能知道地球已经自转了一周?来引导学生思考。

结论:采用的参照物不同所得的周期也不同,在地球上看来,恒星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动的,以它为参照点算出来的周期即为恒星日。如以太阳为参照点,那周期就是太阳日。(关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异留待学生课后思考。)

④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和教材上的图1.16,讲解地球自转的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注意不同纬度的线速度、角速度的特征。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线速度则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减,赤道最快极点为零。

3.说解地球公转的基本规律(这是本节又一个重点,我对其处理如下)

①观察公转示意图,提示学生观察地球公转轨道特征及太阳所在的位置,然后阅读教材这部分的文字。

总结得出:地球的公转是围绕太阳在转动,其轨道为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导致地球有时离太阳较近,有时较远,从而又引出近日点和远日点

②演示地球公转中日地连线的面积速度相等的特点,阅读表格 "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提示学生阅读时注意在近、远日点时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差异。

结论: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

4.说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这是本节的一个难点所在,空间概念强,比较抽象。我对此的处理如下:

①演示地球的公转过程,并观察黄赤交角的空间示意图,讲清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及黄赤交角的形成

引导学生思考:假设如果地球正着身子公转,则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如何?

应该是重合的,但由于地球公转时是倾斜着身子的(即地轴倾斜):而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故黄道面和赤道面之间有一个交角,即黄赤交角。

②打开链接演示太阳直射点二分二至的位置特征分析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由于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因此可以认为太阳射来的是平行光。

设计两个假设,引导学生分析思考。

假设1:假如地球表面是平面的,那么太阳光跟地面的关系(答案是到处都是垂直的,直射点有无数个。)

但地球是一个球体,表面是球形,故直射点只有一个。

假设2:如果地轴不倾斜,直射点和地面的关系(将永远在赤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