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学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二 囚绿记 学案第2页

  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第三,含蓄蕴藉,深沉厚重。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课文背景资料:

陆蠡散文 林非

  陆蠡在最早的散文诗《黑夜》中,曾表示要"怀着无限的希望,从心灵一点的光辉中开始进取"。他确实是这样做的,在长夜漫漫的旧中国,严肃和踏实地前进着。他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工作岗位,在沦陷的上海,被日本侵略者逮捕之后,默默地忍受着牢狱里的折磨,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他在1933年开始写的第一个集子《海星》中,几乎都是短短的散文诗似的篇章,这里有着年轻人的回忆、幻想和沉思。由于他当时远远地离开战斗的生活,所以在他那些写得很清新和纯朴的文字中,流露出了孤独和空虚的情绪,他"长望着无垠的天空唏嘘"(《失物》)。不过其中有些篇章,也多少接触了人世的不平与酸辛,像《水碓》写一个童养媳,在疲倦和恐怖之中,摔死在巨大的水碓里,于是作者发出了愤怒的诅咒。《哑子》写一个善良的劳动者,在打发着自己坎坷的日子,这也引起了作者深深的同情。

  他的第二个散文集《竹刀》,已经明显地趋向成熟。用来给集子命名的《竹刀》,就是一篇动人心弦的佳构。作者从叙述家乡的风景入手,先是刻意地描摹平原上的小丘,那晨曦的色彩和晚霞的余晖,变幻无常,引人入胜。接着就把笔锋一转,写一个来自荒野深山的农人,嘲笑这种渺小的景致,而夸耀那缭绕在崇山峻岭上的白云和流淌在千仞峭壁下的溪水。作者还谈论着深山中美丽的少女忽然化成了石像,她已被山灵或河伯娶去。然后才开始诉说山民出卖烧炭和木板,受尽城市商人盘剥的故事。于是,一个青年用竹片削成了小刀,刺进老板的肚子,替伙伴们杀死了一个吸血的魔鬼,这个惊天动地的壮举,慑伏了其余的商人。当官厅传讯他的时候,他又用那把竹刀刺入自己的臂膀,终于因流血过多死去。这是一曲英勇的颂歌,它从山景的描绘中引出古老的神话,又引出现实生活中一段悲怆动人的故事,层次分明,曲折有致。最可贵的是作者歌颂了走向反抗的农民。只有站出来战斗,才有希望捣毁吃人的旧制度,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竹刀》是作者写得最美丽和最有思想意义的篇章。

  《庙宿》和《嫁衣》,都是写旧社会中女子的不幸遭遇,她们是那样温柔、智慧、勤劳和善良,如果在一个合理的社会里,她们都应该过着幸福的有意义的生活,然而在妇女没有丝毫权利的旧社会中,她们都被负心的丈夫遗弃了,然后就孤苦伶仃地度过自己的残生。《庙宿》中的女主人公,后来下落不明;《嫁衣》中的女主人公的结局更为悲惨,她在无意的失手中烧死了自己。当我们在阅读这些篇章时,好像可以听到一颗忧伤而愤懑的灵魂,在啜泣,在呼号。

  《庙宿》中对阳光的描写是十分出色的,在暮色苍茫的峡谷里,映照在峰峦上的落日的光芒,被作者写得层次分明。山谷的底层,已被浓重的夜气所包围,山顶上却依旧透出暗淡的亮光,而在半空中翱翔的雄鹰的背脊上,甚至还反射着夕阳的光泽。这真像是一幅精细入微的油画,清晰地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在30年代发表作品的一批散文作家中,陆蠡具备着很多作家所有的长处,他像李广田那样洋溢着乡野和泥土的气息;他像吴伯箫那样驾驭着优美、清丽的文笔;他像师陀那样善于倾诉忧郁和动人的故事。他作品的内容是比较狭窄的,然而在思想和艺术上却都闪烁着自己特有的光彩。他的不少篇章都像涧水那样明朗和清亮,像野花那样芬芳和妩媚。学习写散文的年轻朋友们,到这里来巡礼一番,也许可以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