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4.18《逍遥游》学案(1)(粤教版必修2)
语文:4.18《逍遥游》学案(1)(粤教版必修2)第4页

  与学鸠以及朝菌蟪蛄,不仅"不及""大",而且都是"有所待"的。

  第4段,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与鹏鸟一样都是有所待的。蜩与学鸠自以为得到逍遥,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作者以三种情况下的行路备粮为喻进行反驳。" "" "" "的三种情况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同样,鹏鸟因为体重形大,要乘厚风方能行万里;蜩与学鸠因为身轻形小,能決起飞于榆枋间。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而有所待的本质是一样的。蜩鸠自鸣得意的本身也表现了它们的可怜和可笑,从而也有力地说明了作者下文所要表达的"小知不及大知"的道理。

  第5段,用" "一句承接上文,用" "一句引出下文。作者以朝菌.蟪蛄与冥灵.大椿的比喻,长寿者彭祖与众人的比喻,说明了"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它们之间虽然客观上有着大小之分,也造成了认识上的高下之异,但有所依赖,有所期待都是一样的,因而都不能逍遥游,进不了绝对自由的境界。

  第3层(第6段),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假托古人的话,再一次形象地描绘了鲲鹏的神奇变化,以及大鹏雄奇壮观地展翅南飞,也描写了小鸟对大鹏的讥笑。

  第二部分(第7段),"故夫"为承上启下之词,从自然界引申到 ,阐明逍遥游的境界,点明全文的主旨。庄子在本段最后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 "即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天人合一,才能无需凭依,真正获得绝对自由,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 "" "" ",做到这些的只有" "" "" "。作者仍然从反面进行批判,首先否定能够" "." "." "." "四种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就像斥鴳.蜩鸠一样自视甚高,其实见识短浅,且被功名利禄所束缚,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接着否定了能够超然于世人的毁誉,审定物我的区分,辨明荣辱界限的宋荣子,然后又否定了御风而行,超然于世的列子。他们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要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比蜩鸠.斥鴳高得多一样,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辩",他们的共同点是" ",因此都算不得逍遥游。

  2.作品的主题

  文章采用了 的写作顺序,先借助一系列虚构的故事和形象,说明万物的区别只是"小大之辨",他们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都不得逍遥游。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作者阐明了正面的主张,逍遥,应是 。

  3.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⑴借用寓言说理。鲁迅评庄子的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万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无事实,而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 ,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⑵想象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 。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第1段。写积水负舟是 ;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 ;描写学鸠,赋与人的情性,是 。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问题探讨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