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2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教案2第2页

  合作探究等方法,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从"学会"发展到"会学"。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采用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诸葛亮火烧上方谷,干旱长达九个月的上方谷,为什么在蜀军即将胜利时突降大雨?假设你现在是诸葛亮,你将如何避免这场大雨?带着问题,走进新课。

  采用这样的导课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内容及与之有关的生活中的地理知识。

(二)讲授新知 形成体系

  新知的讲授通过实验探究、绘制热力环流原理图、理论联系实际,探讨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三个环节完成。

环节一:实验探究

  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是一个难点,很抽象,因为大气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了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不均匀会导致大气运动及具体运动状况,结合课本P29的活动,教师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感知。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大气是运动的。并且得出结论--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大气受热不均。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抽象的问题更加容易理解。

环节二:分析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由于循环运动中的因果关系学生容易混淆,在明确了冷热不均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后,结合前面的实验,老师再次展示热力环流动态课件,并启发学生动手绘制热力环流原理图,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更能深刻地感知抽象的地理原理。

  这样的教学程序,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理论联系实际 探讨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

    将学生分组,通过以下三个案例讨论:

案例1:分析山区山谷风的形成,欣赏古诗《夜雨寄北》,分析为什么巴山多夜雨?

案例2:展示海岸图片,让学生根据温度的差别绘图说明海陆风的形成。播放歌曲《军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