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二)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2009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十二)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第3页

(十二)文言文之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点:

1. 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系统介绍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2. 了解虚实多类的现象。

3. 了解虚词的一词多用现象。

4. 了解虚词的同类异词现象。

5. 区别句末虚词的用法。

6. 了解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

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 仔细阅读常见虚词用法列表,体会要求的20个虚词的用法。然后完成下列练习:

1.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A )

例句: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A.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你,你的)

B.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表并列)

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

D.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好象)

E. 吾恂恂而起(表修饰关系)

F.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这样)

2.下列各句中"乃"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C )

例句: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A.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才)

B.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何怪也(竟然)

C.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是)

D. 乃一路奇景,不觉引余独往(可是)

E. 屠乃奔倚其下(于是)

F.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3.下列各句中的"于"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 D )

例句: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

A.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到)

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对于)

C.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比)

D.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被)

E. 贫者语于富者曰(对)

F.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

三. 虚实兼类现象:

所谓虚实兼类,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可以作动词(如"佯狂不知所之者")。

[小练习]解释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1. 安

① 然后得一夕安寝 形容词,安稳

② 君子食无求饱,居主安 形容词,安乐,安逸

③ 可以为富安天下 动词,使安定

④ 君安与项伯有故 代词,怎么

⑤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代词,哪里

2. 所

①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名词,处所

②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名词,结果

③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助词,与后面的动词一起构成名词性结构

④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助词,表被动

⑤ 百济国西南海中有大岛十五所 量词,座

3. 与

① 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期 介词,同,和

②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动词,给予

③ 与秦而不助六国也 动词,交好

④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助词,同"欤",吗

⑤ 蹇叔之子与师 动词,参加

⑥ 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君不之信 介词,对

四. 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

[小练习]解释下列虚词在各句中的用法。

1. 者

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人"

②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附于短语之后,相当于"......的事物"

③ 二者不可得兼 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

④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语气助词,表提顿

⑥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

2. 以

①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凭借

②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在

③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因为

④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并且

⑤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和楚 用以

3. 焉

①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那里

② 青麻头伏焉 兼词,"于彼",在那里

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助词,了

④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怎么

⑤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拟声词词尾,助词

五. 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

1. 用法消失。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作发语词,现在不这样用。"险以远,则至者少"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 沿用至今。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学然后知不足"中的"然后",也用于表示承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中的"而已",现在也用于表示限止的语气。

3. 用法变化。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中的"所以",古代表原因,现在表结果。"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中的"何如",古代表示疑问,怎么样;现在表示选择的肯定部分。

4. 另词替代。如"甚矣,汝之不惠!"中的"矣",感叹助词,现在为"啊""了"取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中的"则",表示判断,现在为"就是"所替代。

[小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虚词。

① 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况且

② 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那

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呢

④ 为众人师且不敢 尚且

⑤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那样

⑥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你的

⑦ 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⑧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同"岂",难道

⑨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于是写作

⑩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职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