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人教版八上语文《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2页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好的诗文当以朗读为主。尤其是写景,抒情的散文朗读需要很高的技巧,本文又为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美文,语言朴实清新教师除了理性指导以外,应先范读,让学生模仿,品读,比读,散读、学生齐读。在朗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2 质疑法:质疑法是由教师提供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得出结论。本文的教学就比较适合这种教学方法。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欣赏了春天那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后,今天我们要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但在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吗?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

    

【讲授新课】

一、老舍及其创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网络的搜索,对作者及作品有更深和更多的了解。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3、学生配乐朗读,思考:

 ⑴ 济南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⑵ 作者顺着主线抓住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冬天的美景?

 ⑶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明确:

三、精彩语段研习,鉴赏景物描述方法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由选择进行答题。

   ⑴ 全段的中心句是:

   ⑵ 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⑶ 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⑷ 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⑸ 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⑹ 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⑺ 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⑻ 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2、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把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请学生归结本段的写景特色。

  3、吟咏体味第3语段。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

  1、默读全文,画出文中贴切且给人以美感的比喻、拟人句,并小组讨论、分析是如何写意情状、传达情韵的。

   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体味情景交融的诗意境界。对于修辞手法的辨析,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2、本文语言朴实清新,娓娓道来,情恳辞切,除体现在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同时在遣词造句上还非常讲究,值得仔细玩味。

    思考:

   ⑴ "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

   ⑵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

五、课堂小结 

提问:为什么济南的冬天的景色会如此动人?学生谈学习感悟

 明确: 1、细致观察 2、抓住特征 3、安排顺序(角度)

   4、运用修辞 5、情景交融

  济南的冬天是美的,老舍先生笔下济南的冬天更美。掩卷细味那淡雅的水墨画浸蕴的"温晴",更觉神韵。教师总结

六、 课堂作业

  以"济南的   "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要求:1、填入季节的名称。

2、仔细观察,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抓住景物特征,模仿课文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七、作业安排:

1. 熟读全文并背诵"最妙的是下点小雪......那些小山太秀气"

2. 每人自选一段绘成画。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一、济南的天气

     异地之冬   北平    伦敦   热带

     (对比)   多风    多雾   日光毒,响亮

           (奇迹)  (怪事)  (害怕)

    济南的冬天  无风声   无雾响晴  温情

    引出     "宝地"(喜爱)

二、冬天的济南

  济南冬天的山:阳光朗照下的山--暖和、舒适、可爱、充满温情  (小摇篮)

         薄雪覆盖下的山--娇美、秀气          (看护妇、镶银边、穿花衣、害羞)

         城外远山-----素淡、雅致          (小水墨画)

  济南冬天的水:暧--不结冰

         绿--温暖多情,富于生机            (不忍冻)

         活--清亮通透                 (空灵的蓝水晶)

         处处围绕"温晴"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