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3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学案
2019-2020学年苏教版必修1 专题1第3单元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学案第3页

  提示:不是,16O2和18O2为分子,而同位素讨论的是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原子(或核素)。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电子按照能量的不同分层排布,其主要规律是:

  (1)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能量最低原理)。

  (2)原子核外各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

  (3)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4)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18个(K层为次外层时不能超过2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目不能超过32个。

  2.8电子稳定结构

  (1)稀有气体具有的稳定的原子结构:

  通常把最外层有8个电子(K为最外层时为2个)的结构,称为相对稳定结构。稀有气体的原子就是这种结构,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在化学反应中,各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转移后倾向于形成稳定的结构。

  (3)判断化合物中某元素的原子是否达成稳定结构的方法有:

  ①明确化合物中各原子的结构特点,根据电子式或微粒的结构示意图进行判断。

  ②对于非金属元素(H除外),可以用其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绝对值之和进行判断,如果二者之和等于8,则该元素原子在化合物中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3.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特别是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着元素的主要化学性质(如化合价、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等)。

(2)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容易失去电子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出金属性;而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表现出非金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