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4.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四4.1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第3页



师生活动 【新课导入】

问题导入新课:

一个神秘的问题:世界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情境活动一:情境探究《上帝创世说》

《圣经》上说,上帝是造物主.上帝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样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五天造出了水中的各种动物,第六天造出了地上的各种生物和人。天地万物都造齐了,第七天就被定为休息日。

探究问题:上帝创世的基础是什么?

教师小结:物质

情景活动二:图片展示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

让我们看看周围的世界:

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荒漠、高原,也有许多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在人类社会中,有我们经常看到的公路、桥梁、铁路、火车、汽车等等,也有阶级,社会制度、国际关系、人际关系等看不到却又实实在在存在的事物。

问题: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教师小结:客观实在性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情境活动三:自主探究

问题:物质的概念

教师小结: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情境活动四:准确辨析

注意 :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

客观实在:指不管人们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知道不知道,它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实实在在地存在着的特性。它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对于任何人来说,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联系: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

情境探究五:牛刀小试:请你来判断

1、物质就是桌椅、苹果、阳光‥‥‥

2、物质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3、物质是基本粒子。

4、物质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万事万物的总和。

教师小结: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物质≠万事万物的总和

情景探究六:合作探究

讨论: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和联系?

教师小结:二者是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情景探究七:图片展示

教师小结: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我们在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会遭到自然的惩罚。

二、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情景探究八:合作探究

问题:为什么说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教师小结:1、从产生和发展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社会。

2、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的构成基本要素是客观的。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