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优质课《11.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案
八年级下册新人教版语文优质课《11.核舟记》教学设计教案第2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导入新课   导入语: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被人诬陷,次年被贬官到黄州,此时他写了很多著名诗文,以寄托他谪居时的心情,而明朝的雕刻家王叔远熔苏轼其人、其事、其文为一炉,再加之自己丰富的想象和精湛的技艺,雕刻出核舟,再现了宋代文坛上的一个著名掌故--"大苏泛赤壁"。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欣赏一下这件工艺品。   学生了解苏轼,进而了解核舟的大概情况。 2.整体感知   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器皿(mǐn) 罔不(wǎng)

轩敞(xuān chǎng)箬篷(ruò)

糁之(sǎn) 峨冠(é)

多髯(rán) 衣褶(zhě)

矫首(jiǎo) 椎髻(zhuī jì)

右趾(zhǐ) 壬戌(rén xū)

虞山(yú) 篆章(zhuàn)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重点句子:

  奇巧人:手艺奇妙精巧的人。

  罔不因势象形:全都是按照原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

  八分有奇:八分多一点。

  盖大苏泛赤壁云:(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中轩敞者为舱: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

  高可二黍许: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箬篷:用箬竹叶做的船篷。

  石青糁之: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如有所语:好像在说什么似的。

  其两膝相比者: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

  各隐卷底衣褶中:各自隐藏在卷子下面的衣褶中。

  若听茶声然: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可历历数: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2.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

  第一部分(1):概说核舟之奇巧,点明主题。

  第二部分(2-5):详述核舟之精妙。

  第三部分(6):总括核舟,发出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