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教案第3页



19、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的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故事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周瑜等人物特点,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识天识人的本领。

【教学准备】

1、 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若有兴趣,也可以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利用班队会开展有关《三国演义》的主题活动,感受经典。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探究

 1、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有关三国的故事读一读,或者听人讲讲三国的故事,以帮助学生感知"三国"这段历史,为理解课文做准备。

2、利用课外时间阅读《三国演义》,收集有关《三国演义》的人物卡片、成语、歇后语、对联等,感受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

3、借助工具书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和词语。

4、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读到有疑问的地方多读几遍。小组交流刚才所提的问题,对于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交流。

二、合作交流

1、同学们,我们国家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四大名著"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文化遗产,你知道是哪四大名著?它们的主人公分别是谁?(生交流。)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草船借箭(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或想法吗?(学生质疑:(1)谁用草船向谁借箭?(2)为什么要借箭?(3)怎样借箭?(4)最后结果怎么样?)

4、交流字词

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

教师点拨:

(1)生字正音:"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

(2)指导写字:"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3)读写的词语:这些词语大体上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现在已不常用的词语,如,"都督、军令状、弓弩手",要求学生知晓大意,能够读写。

另一类是如今仍常用的词语,如,"推却、调度"。对常用的这些词语,要求学生理解意思,正确读写,积累运用。 

5、学生再读课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故事的起因是什么?过程怎样?结果又如何?

6、学生交流:

(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有才干,设计要诸葛亮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枝箭;经过是: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妙计借箭;结果是:诸葛亮如期如数向周瑜交出十万枝箭,周瑜自叹不如。)

三、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中的好词佳句。

2、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来说一说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叙的?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最后的结果又如何?(生交流)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那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形容善于估计复杂的变化的情势,决定策略。)

  二、品读体验

1、请同学们用心细读课文,划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到底表现在什么地方?究竟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出示"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小黑板)

  (1)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2)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又简练,行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①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图,并引导学生说一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②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识曹操

  出示: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它体现了诸葛亮的自信、胜利;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你能通过你的读表达出诸葛亮的笑的深刻含义吗?(学生练读,指生读,生评价。)

  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

(生交流。) 

3、"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

(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怎样读这句话?(指名读,生评价。)

4、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人物的性格。 

三、巩固延伸:

1、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给父母听一听。

2、课后继续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