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寓言类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201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学案:寓言类的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第5页



(1)"糙砺"和"莹润"结合,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2)刚柔相济。

寓言类材料作文写作导航

(一)动笔之前(审题)

1.分析材料,理解含意

  方法:(1)查原因(从分析原因入手)(例:蜗牛悲剧的故事)

(2)抓关键(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对话句、结语句),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  (例:新题演练的"井底之蛙"的故事)

  (3)明关系(从辨明关系入手) (例:山石与卵石对话的故事)

  (4)辨是非(从作者情感倾向入手) (例:寒鸦的故事)

  (5)求异同 (例:山石与卵石对话的故事)

  (6)寻互补(例:07高考--乌鸦学鹰抓羊的寓言)

2.确定角度,谋篇布局。

(二)动笔之中(点题)

1.概括材料,导入正题;

2.围绕主旨,逐层深入;

3.收束全文,照应材料。

四、美文欣赏:《侠骨柔情大丈夫》

侠骨柔情大丈夫

  山石有其刚正的本质,但在卵石眼中只有粗野;卵石有其柔和的外表,但在山石看来只有懦弱。山石与卵石,或阳刚或阴柔,各自有各自功用,难用片言只语定其优劣。不过何为大丈夫?棱角分明的山石略输柔情,肌理莹润的卵石稍逊侠骨,唯有侠骨柔情兼备者方为大丈夫。

  柳永吟诵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流传千古,凡有井水处必有柳七词,可见他填词造诣的登峰造极。然而他的词只能风行于烟花柳巷当中,由妓女歌姬传唱,一首首词藻华丽的艳词唱出了江淮的参差人家,道出了宋朝纸醉金迷的奢靡生活。这个生于温柔乡,死于牡丹下的文人柔肠万转,"十年一觉扬州梦"销蚀了他大丈夫肩挑天下的侠骨,相比之下,苏轼才是那个时代的大丈夫。苏轼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风流人物"的英雄气概,也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暮年雄心,更不乏"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思妻之情。鲁迅有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大丈夫当有国士无双的豪情,有如苏轼笑谈千古风流人物的胸襟气度,足以激荡青史,也要有人性中的真情。所以,只有苏轼这样侠骨柔情兼备的人物才堪为时代的大丈夫。

若论苏轼这样的文人,究其一生,他都因时运不济而郁郁不得志,只是一个悲剧式的大丈夫,那么毛泽东应该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丈夫。他诗情万丈,青年时便"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并非像李煜一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遭遇大败时,项羽只会唱《垓下悲歌》,而毛泽东却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论柔情,他能写下"江山如此多娇",论豪情,他能创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他是一个充满侠骨柔情的人,在接到儿子在朝鲜牺牲的报告后,他留给秘书一个湿枕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