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 教案第3页

提示:可以见仁见智。惟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社会。

可参考教材相关链接部分以及教师用书的选文解读。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一、《墨子·公输》叙述了墨子阻止楚国入侵宋国的故事,《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僖公三十年》)叙述了烛之武说服秦国的军队放弃攻打郑国的故事。联系这两个事例,谈谈你由本课第2则选文引发的思考。

提示:晋侯、秦伯围郑,烛之武说服秦缪公撤兵,谈的都是亡郑于秦国不利。墨子说服楚国放弃攻打宋国的行动,根据是攻宋"必伤义而不得",即在义和利两方面都有害而无益(当然墨子谈的较多的还是利的问题,他最终使楚王和公输盘放弃了攻宋的打算,也主要是靠利害方面的算计)。在本节第2则选文中,孟子希望宋立足于仁义这一端去制止战争。孟子不仅关注眼前的游说能否成功,而且关注游说是否有高尚的价值依据,是否能够弘扬高尚的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说,那些才是孟子眼中的更高利益。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参考答案:

1.罢,停止。

2.指,意旨,意向。

3.去,抛弃,舍弃。

4.徒,指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有关资料

1.评孟子义利观

圣贤教人,都提切己说话,不是教人向外,只就纸上读了便了......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孟子曰:"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虽是为时君言,在学者亦是切身事。大凡为学,且须分个内外,这便是生死路头!今人只一言一动,一步一趋,便有个为义为利在里。从这边便是为义,从那边便是为利;向内便是入圣贤之域,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百一十九)

孟子之大功,又在严义利之辨。首篇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即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告子》篇载秦楚构兵,宋将说而罢之,曰:"我将言其不利也。"孟子又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以下皆极言仁义之利,言利之反足以招不利。然非谓为仁义者,乃以其终可得利而为之;戒言利者,乃以其终将失利而戒之也。苟如是,则仍是言利矣。故又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义者,舜之徒也。欲知跖与舜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又曰"生亦吾所欲也,义亦吾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持之之严如此。为义虽可得利,为义者则不当计利,此即董子"正其谊不谋其利"之说也。此亦孔门成说,《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十字,已足苞之,特至孟子,乃更发挥通彻耳。义利之辨,正谊不谋利之说,最为今之恃功利论者所诋訾。然挟一求利之心以为义,终必至于败坏决裂而后已。此今之所谓商业道德,而昔之所谓市道交者也,几见有能善其后者乎?孟子之说,能使人心由此而纯,其有功于社会,亦不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