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第1专题 珍爱生命 说书人 学案
2018-2019学年苏教版必修二:第1专题 珍爱生命 说书人 学案第3页

生中细细品味,寄寓自己的人生理想。读着读着,你会被带着哀伤的抒情基调、荒凉的自然界和辛酸的人事所打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师陀流落洋场,写了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作者带着浓厚的怀旧情绪,以他特有的一种凄凉而又温暖的笔调,写一个小城的历史和各种小人物的命运。全书共19篇,除第一篇《果园城》(此篇介绍小城地理历史,类似序言)外,每篇基本上是集中写一两个人物,这里有豪绅地主、地痞流氓、知识分子、邮差先生、说书人、行商走贩、小渔夫、小学教师、寡妇的老女儿,也有革命家、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这些人物都和小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各个侧面反映小城的历史、现状,透视着小城惨淡的未来,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城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说书人》便选自《果园城记》,原来的副标题是"果园城记之十一"。

文学常识

京派小说

  在20世纪20年代末期到30年代,文学的中心南移到上海,继续留在京、津地区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的作家群,被称为"京派"作家,当时也称"北方作家"派。"京派"并没有正式的组织,只是一种名称的沿用。"京派"作家创作的小说被称为"京派小说"。京派小说文风淳朴,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中融入浪漫主义的、表现主观个性的多种艺术手法。主要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等。

评 书

  评书,也叫评词、说书、讲书,流行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在江南则称为评话。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的评书艺术,作为一种独立的说书品种,大约形成于清代初期。许多渠道的资料证明,评书虽然是口头讲说的表演形式,但其艺人来源却多为"唱曲"的转行。

  评书已有十代演员。其中最负盛名的有:"评书大王"双厚坪(第六代),"净街王"王杰魁(第八代),评书艺术家连阔如(第九代),评书演员刘兰芳(第十代)。他们都擅说冠笏袍服、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编演新书方面有成就的演员有袁阔成、田连元、李庆良、田占义等。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说书人》中的主人公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说书人。他的全部财产就是一把折扇、一块惊堂木、一个收钱用的小笸箩。他一天天地说书,一天天地更黄更瘦,长衫变成了灰绿色,后来又咳嗽、唾血,最后终于悲惨地死去,被人给送到乱葬岗,随便掘个坑葬掉。"说书人"遭遇悲惨,但竭尽毕生的精力,迷住了听众,向沉闷的世界吹进一股生气,在人类的平凡生活中,创造了一个世人永不可企及的,一个侠义勇敢的新天地,给小城的听众以感动和幻想。

[文脉·梳理]

【答案】 ①更黄更瘦、咳嗽、唾血、嗓子塌了 ②死了,葬于乱葬岗

[文本·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