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语文公开课《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案
新人教版语文公开课《第14课:白杨礼赞》教学设计教案第3页

1、 本文名为《白杨礼赞》,但作者却用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写黄土高原,是不是多余?

--不多余,这是烘托的写法。目的是为了突出不平凡的生长环境孕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

2、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板书

三、学以致用。

1、烘托的手法可以让主体形象更加鲜明。学习这种写法为我们上节课的练笔也涂一种底色,写出所写意象的生长环境来烘托笔下意象的内外兼美。

2、师生交流并点评。

四、回归主旨,内容探讨。

1、《白杨礼赞》中,作者饱含激情礼赞的仅仅是西北平原上极普通又不平凡的白杨树吗?

--不是

2、知人论世:

《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而革命根据地军民却毫不妥协,坚持抗战。当时,茅盾根据自己1940年从新疆归来奔赴延安途中的见闻感受写了这篇散文。

  由此可见,那伟岸正直、紧密团结、积极进取、坚强不屈的白杨树正象征着像白杨树一样的人和精神。

  他们是敌后土地上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3、朗读课文第七小节

(1)、将 "它没有......好女子"去掉,将四个"难道"全部改成陈述句来读

(2)、按照原文来读。

(3)、比较表达效果:

--"它没有......好女子"欲扬先抑,更能突出白杨树的"内外兼美"。

--四个反问构成了排比句,其实充沛,酣畅淋漓,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礼赞之情。

4、正因为白杨树的极普通又不平凡,正因为白杨树象征着北方的农民、哨兵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所以,作者要大声礼赞白杨树。

(1)、齐读课文8、9小节。

(2)、为什么要写到"楠木"?

--仪器"贵族化"与白杨树的"极普通"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白杨树的"立足民众"却又"不平凡"的精神,深化了主题。

五、拓展迁移

1、1941年,茅盾《白杨礼赞》发表后,一位画家根据《白杨礼赞》画了一幅白杨图,茅盾看到后礼赞之情意犹未尽,于是赋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向往革命圣地延安,愿与北方军民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寇的感情。

题白杨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2、现在再次拿出我们的课堂练笔,请赋予笔下的意象以象征义,尝试用一些对比手法和欲扬先抑的手法以及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来礼赞所写之物。

3、师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