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一赤壁赋 5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一赤壁赋 5课时 教案第3页

   导入:正如我们提起书法很自然地想到王羲之一样,我们谈宋代文学乃至中国文学时,我们必定想到这样一个传奇人物,他虽然才高八斗,但仕途坎坷,却仍豁达开朗。下面我们就走近这位伟大的人物--苏轼。

  一、作者简介

  (课件投示或口头:(1)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名列"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即"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

(2)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发生了"乌台诗案",这是一场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苏轼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

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

   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2、文体知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本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二、疏通句读。

  1、投示文本,标记疑难字音。

  

  

  2、播放音频范读。

  (适时暂停,随机学生复读)

  

  三、研习第一自然段。

  1、生小组合作译第一段大意,概括段意。

  (可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描摹这段的秋江月夜图景。)

  2、作者夜游赤壁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①夜游赤壁之乐

乐 ②饮酒赋诗之乐 情景交融

记叙、描写和抒情

③入景之乐:澄清之美、 相结合

浑然之美 、

浩瀚之美、

  

  3、背诵第一段。(可作为作业)

  

  

  

师导入。

生简介所了解的苏轼,师投示或口头补充,生补充重点常识。

生在教材上标记疑难字音。

适时暂停,随机学生复读。

提问生译,师解决疑难。

生师交流明确,师板书。

提问背诵。

第2课时 备课人 课题 赤壁赋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教学

目标 1、疏通第二段大意,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第二段作者情感。

3、背诵第二段。 教材

分析 教学重点 目标1、2、3 教学难点 目标2、3 疑难预设 背诵 模式

方法 小组合作、诵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