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
免费下载《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

学完课文,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丁教授眼中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本文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在各方面都体现了这类议论文的特色。这篇文章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提出全文的论点,而是紧扣文题,先引用《大学》中的句子,扼要说明"格物致知"的意思,强调探察物体即实验在现代化学术中的重要性。然后从大处落笔向中心靠拢,先说明"中国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埋没了其真正意义"。接着从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验,分析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在文章中作者也使用了一些论证方法,

(1)引用古语:如,开头引用《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指出它的基本意思。3段中引用《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八条目。

(2)摆事实与讲道理有机结合:列举事例时,采用正面事例与反面事例相结合说理的方法。请同学们把表格中空白的地方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完整(括号内为应填内容)(ppt.6)

列举事例

阐述道理

论述角度

(王阳明"格"竹苦思头痛的失败)

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反面事例

(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正面事例

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措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反面事例

作者在美国大学念物理时,因事先没有准备,做研究发现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而恐慌的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