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五单元 相关读物  学案第2页

  容可以大略分为几类:批判外道的邪见异说,剖析痴人愚行产生的原因,训谕僧徒严守戒律、精勤修持,规劝世俗人及时行布施,解说某些深奥的佛教义理。

  2.背景资料

  在佛经中,经常采用寓言譬喻的方式说理。佛教的义理玄微,一般人难以理解,所以佛经常"假近以喻远,借彼而况此",通过譬喻,将艰深的义理,化做浅易的故事,使人乐于听闻,易于接受。据说"经中有大喻八百,小喻三千",其方式包括顺喻、逆喻、现喻、非喻、先喻、后喻、先后喻、遍喻等。佛经的寓言譬喻影响很大,很多寓言在流传中逐渐凝固下来,成为汉语词汇系统的固定成员,像"盲人摸象""空中楼阁""水中捞月"等,妇孺皆知。《百喻经》是突出体现这一特色的著作。

  佛教哲学,从本质上讲是唯心主义的,是不科学的。但是,含英咀华,弃除糟粕,我们还是能够从禅语中寻觅得一些人生智慧的。

  3.文化常识

  经

  儒经:中国的学术传统相当久远。总结学术史的传统可以一直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对于错综复杂的远古文化,孔子率先从学术史角度,条分缕析,最后总结为'六经'"。先秦"六经"包括易、诗、书、礼、乐、春秋。"周易"为儒经之首。汉代,《乐经》亡佚,只剩五经立于学官;唐代,出现十二经:《易经》《诗经》《尚书》《礼》(包括《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增加《论语》《尔雅》《孝经》。宋明时期,加入《孟子》,定型为十三经。

  佛经:梵语修多罗,华译为契经,即上契十方诸佛所说之理,下契一切听经众生的根机,又是线义,即贯串佛所说的法和道理,以免散失,为三藏之一。

  三藏

  又作三法藏。藏,梵语,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为:经藏、律藏、论藏。

  经藏:意译契经藏。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论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抉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慧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